「物美價廉」的時代已經過去

125年前「德國製造」誕生時,它是質量差的廉價仿製品,現在是高品質和精湛工藝的象徵。

低質低價、物美價廉的時代已經過去。隨著消費能力​​的提升,消費者需要高品質的產品,能夠代表其個性和品味的產品。

「低價格,高價值」,作為一種宣傳方式還可以吸引到消費者,但不能是戰略。物美價廉的產品,在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。因為,從企業盈利和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而言,它不具備持續性。因此,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,才能永續發展。

消費者有某個消費需求時,很難第一時間想到一個定位並不清晰的場所。

18世紀的「德國製造」,也是山寨的象徵, 為此,英國議會還特別在 1887 年 8 月 23 日通過對《商標法》的修改,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「德國製造」。「Made in Germany」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。

但自從1890年起,實行「理論與實踐結合」,半個世紀內,建立科學與工業的橋樑,培養一批科學家、工程師與工匠,使德國工業與經濟得到跳躍式的發展。

德國人的工作態度,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,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。

除此之外,德國重視身後名,不貪眼前利,德國人的工作態度,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,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,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。

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,就是追求兩點:一、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;二、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。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,而不什麼利潤的最大化。

因此,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,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。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、某項產品的小公司、慢公司,但極少有差公司,絕沒有假公司。

無數的品管控制和精確的文件編制,造就了最高品質標準以及可靠性。

價格和價值,一定是相匹配和有內在聯繫的。如果要用低價的產品樹立高端的體驗,明顯是跟價值規律違背的,也是徒勞的。

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,不與同行競爭,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,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,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。

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,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,有錢可賺,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、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,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、可持續發展的問題。因此,德國人寧願「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,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」。

品質:是產品的靈魂,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
品牌擁有清楚的定位、明確訴求以及獨具一格的特色,那麼小眾經濟也能夠在打響名號之後持續擁有自己的一片天。

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,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。德國人談價格,一刀都砍不下來,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,就是這種哲學,使德國製造,享譽全世界。一筆生意,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,讓你說他的東西好,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,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,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,人家幹的是這個事。

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,那是英美的經濟學;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。

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:一、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;二、產品的實用性。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,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。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,事實上,遵守企業道德、精益求精製造產品,更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。

傢飾窗簾產業的發展

我們常鼓勵客人以少量多款的方式經營傢飾產業,提供產品多樣性,永保市場新鮮感。避開同質產品的惡性削價競爭,在這個什麼都有的戰場,專注做好『只有我有』的事。

擁有自己特色與主張的廠商將因此提昇,你會發現,『小眾,其實不小。』